好蚂蚁

苏州大学具体位置在哪里 有几个校区

刘洋2024-12-30 14:12:07

一、东吴大学在哪里

田磁庄校区:江苏省苏州市十字街1号

独墅湖校区: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阳澄湖校区:苏州市相城区吉学路8号

未来校园:苏州市吴江区

二、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2011计划”的大学之一,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为苏州大学,成立于1900年),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融合中西文化精髓,是我国最早建立现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苏州大学率先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率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英美法),它也是第一所创办期刊的大学。1952年大陆部门重组,来自苏州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合并成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此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1995)、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苏州医学院(2000年)先后并入苏州大学。民国时期的闪亮明星,共和时代开拓创新;坚持教师教育的背景,战略转型,回归综合性大学;从多所学校合并到跨越式发展,争创一流 重塑辉煌,东吴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苏先生始终秉持“养天地之正气”的宗旨,校训“古今之法成人”,坚持学术第一、学以致用,崇尚自由、开放、包括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实践、止于完美,致力于培养自由精神、能力出色、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的模范公民”,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50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徐德恒、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其猛、赵朴初、钱伟昌、董银初、李正道、倪正里奥 (yù)、郑丕江、杨铁良、查良镛(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名人;谭家珍、陈子元、于明芳、宋大祥、詹启民与50余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吴大学当前办学理念、经济学、法理、教育学、文学、历史、新儒家、工程、农业科学、药品、管理、艺术、包括跨学科研究在内的十三大学科。学校设有36个学院(系),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15,943名硕士生,5061名博士生,1,271 名国际学生。学校现有132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国家一流学科1个,4个国家重点学科,江苏高校20个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到现在,学校化学、材料科学、物理、临床医学、工程科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普通社会科学、共有16个综合性、交叉学科进入全球基础科学指数(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基础科学指数(ESI)前1‰。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1 2011年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 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4个江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10人,9位发达国家院士,3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杰出人才,13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人才近300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强大的力量、结构合理、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根本在于立德修人,培养责任感、创新性、突出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院校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有3个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精文学院定位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清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顶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田。学校获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最近几年,东吴大学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700多项,在全国“挑战杯”中、曾多次在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在读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21 年 11 月,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5项,其中艺术类重大项目1个、3个年度艺术项目,全国排名第5;14个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国第8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一等奖获得人数位居全国第11位。自然科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17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防重大工程1项;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舒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位列全球大学第41位、全国大学排名第14位;23人入选2021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国大学中排名第5。2020年三大搜索引擎发表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文章3085篇,全国大学排名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81项、29项国际专利授权,完成知识产权转让及许可案件210件。还,东吴大学也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遵循“以国际声誉提升国内一流声誉”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有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华留学生。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协助建设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所海外大学——“老挝东吴大学”,学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共建中国—东盟健康未来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世界上第一所国际红十字学院成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学校获批成立中葡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