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蚂蚁

2022年嘉应学院最新全国排名 广东省排名第31位

李朵雯2022-01-27 08:46:46

2022年嘉应学院全国排名第590位,在广东省排名第31位;2021年嘉应学院全国排名第585位,在广东省排名第31位;2020年嘉应学院全国排名第560位,在广东省排名第31位。

2022年嘉应学院最新全国排名 广东省排名第31位

2022年嘉应学院全国排名及省市排名

全国排名所在地排名
59031

嘉应学院历年全国排名及省市排名

年份全国排名所在地排名
202158531
202056031
201954228
201852928
201547624
201447625
201344825

嘉应学院简介

嘉应学院是一所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且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等美誉的广东省梅州市。学校面向15个省(市、区)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多人,成教学生近1.1万人。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现有4个校区,本部设在江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至今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教育、22年的大专教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1年办学体制由“省市共建”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作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等3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300多人;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一大批人才;先后与广西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1730项,其中国家级530项、省级1200项;学生考研成绩喜人,上线人数为2520人,录取人数为1763人;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1700多人,其中,现有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正高职称136人、副高职称367人、博士236人、硕士823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268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大教师内培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实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创新引领,提升内涵。学校以创新为引擎,为彰显内涵、持续发展不断蓄力。现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179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3000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170篇;获得国家专利81项;获得省级政府奖4项;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聚力加速,服务地方。学校扎根梅州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建“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170多人次,农村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有200多名教师与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承担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做大做强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发挥足球(产业)学院优势,主动服务梅州足球特区建设。——传扬文化,担当使命。学校以传扬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打造发展特色。设立了“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开展了大量干部培训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获批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得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配合梅州市举办了“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召开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举办客家学论坛,组织师生进行红色文化研学、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苏区精神大讲堂”,传承和弘扬原中央苏区老区精神、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获得广东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加强与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与国(境)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流合作。近年来,派出73批次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培训调研及参与学术会议等,派出学生23批次赴国(境)外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的应用型人才。——同心砥砺,继往开来。百年风雨路,奋进新时代。学校正抢抓办学体制调整、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重大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申硕”为抓手,科学编制和启动实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汇聚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