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蚂蚁

天津工业大学开设专业有哪些及介绍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胡珏宁2022-01-22 14:53:36

天津工业大学开设专业有经济学类、法学、英语、日语、新闻传播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其中国家特色专业有纺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天津工业大学开设专业有哪些及介绍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

天津工业大学开设专业

类别专业名称
经济学类(本)经济学类
法学类(本)法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英语 日语
新闻传播学类(本)新闻传播学类
数学类(本)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本)应用化学
统计学类(本)应用统计学
机械类(本)工业设计 机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材料类(本)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电气类(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电子信息类(本)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自动化类(本)自动化
计算机类(本)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化工与制药类(本)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纺织类(本)纺织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轻工类(本)轻化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环境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生物医学工程
医学技术类(本)智能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
工商管理类(本)工商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本)公共事业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工业工程类(本)工业工程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动画 表演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服表与营销) 表演(服表与策划)
设计学类(本)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工艺美术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其他(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天津工业大学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排名专业名称
1光源与照明
2会展经济与管理
3纺织工程
4服装设计与工程
5表演
6软件工程
7服装与服饰设计
8电子信息工程
9化学工程与工艺
10电子信息类

天津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纺织工程

纺织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者:纺织学院 浏览次数: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始建于1912年,其特色与优势明显,为我国纺织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现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纺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科研、教学和贸易等部门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生产质量检测与控制、纺织品贸易及检验、纺织高新技术及前沿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根据纺织品三大领域发展趋势和现代纺织人才市场的需求,按照新型纺织产业链的结构布局共设置五个专业方向:1.纺织科学与技术方向、2.纺织品设计与应用方向、3.纺织与服装贸易方向、4.纺织品商务与检验方向、5.针织与针织服装方向。并以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的教学模式分层次、逐步递进开展教学,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的主要专业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纺织化学、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纺纱原理、织造原理、针织原理、织物组织设计与分析、染整原理等。各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达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以适应社会及行业的需要。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习优秀者可免试推荐为本校研究生,或推荐去国外合作大学进一步深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化学纤维材料、橡塑材料和生物材料专业三个方向,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了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接受了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基本训练,拥有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提高、新材料和新工艺研究开发等的基本能力,能在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结构与性能、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的多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提高、新材料和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2.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掌握工程制图、工程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扎实的工程素质。

4.具备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

5.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市场预测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6.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物理、材料科学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纤工艺学、工厂设计与AutoCAD、生物化学、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塑料与橡胶成型加工、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等。

核心课程示例:

无机化学(45学时)、分析化学(51学时)、有机化学(60学时)、物理化学(120学时)、大学物理(120学时)、材料科学研究方法(30学时)、高分子化学(45学时)、高分子物理(51学时)、化纤工艺学(75学时)、工厂设计与AutoCAD(30学时)、生物化学(75学时)、生物医学材料学(45学时)、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30学时)、塑料与橡胶成型加工(60学时)、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30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45学时)、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30学时)。

1.专业方向一:化纤工艺学(75学时)、工厂设计与AutoCAD(30学时)、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30学时)、膜分离技术(30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45学时)。

2.专业方向二:生物化学(75学时)、生物医学材料学(45学时)、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30学时)、生物材料概论(45学时)、生物材料实验(45学时)。

3.专业方向三:橡塑材料学(45学时)、塑料与橡胶成型加工(60学时)、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30学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45学时)、材料的表面与界面(30学时)、模具与设计(30学时)。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工实践、金工实习、化纤工艺实验、高分子实验、毕业实习、材料大型综合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六、主要专业实验:高分子实验、化纤工艺实验、橡塑材料专业实验、生物材料实验材料大型综合实验。

七、修业年限:四年。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5年以“行业急需人才”为由正式设立的新专业。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纤维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十一五”以来重点发展方向,广泛应用于国防、环境、能源、医疗卫生、水利工程、土木建筑等领域,非织造行业30多年来发展速度从未低于国家GDP增长速度,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49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属于名符其实的“朝阳工业”。

天津工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从事非织造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点,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中国非织造人才摇篮”。目前该专业排名全国第一,并入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

天津工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确立了以化学为基础,以装备为手段,以产品为中心,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理念上兼顾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全面综合纺织、造纸、印刷、化学、塑料等技术,广泛涉及化学、物理、电子、机械等各个学科分支,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领域应用”的理念和特色,将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三大学科设为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并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教材《非织造布学》,随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非织造后整理》被选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该专业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立了“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和“非织造技术与应用”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施个性化培养。该专业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拓宽办学渠道,积极与国内知名非织造企业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建有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和“天津市非织造布技术工程中心”在内的校内外多层次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了“金三发”杯全国非织造产品设计及应用大赛,提供多渠道创新实践平台,多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该专业培养适应我国非织造行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学科理论基础,系统掌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非织造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质量控制、研究开发、检验与贸易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一直是行业诚邀加盟的重点对象。该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习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推荐进入国外合作大学进一步深造。

该专业以建设非织造强国为己任,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宗旨,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一流特色学科平台为抓手,坚持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双引领战略,强调教研相长,以研促教。十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紧密围绕国内外非织造技术发展新动向、新热点,本着面向社会、服务行业的精神,在“非织造专用纤维原料”、“非织造加工技术与设备”以及“非织造产品开发与应用”等方向上展开一列的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等10余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当今国内外热点科技领域,如PM2.5治理、水电解及动力电池隔膜、军用保暖材料、吸音隔热材料、医用防护服、海洋悬浮物防扩散过滤、海洋漏油回收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